拥有一块沉甸甸的老牌子却时时在创新,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联书店。
2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三联书店秉承生活读书新知的宗旨,创办《读书》杂志,亦学亦思,以学带思,深得学人好评。尤其是在当时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那一场“读书无禁区”的讨论,冲破了人文社科领域中的陈规禁锢,隽思快语,革故鼎新,真令人翘首以待每期《读书》的问世。20年来,编者作者读者的共同努力使《读书》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钟爱的一份杂志,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文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无论说古道今,还是“东”拉“西”扯,总是透露出一种严肃的人文关怀。《读书》之所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扎根于这片国土,是中国人思考中国的杂志。也正因为如此,在20年来的刊物部分中,《读书》始终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和作者。
读书人挑书,认的是内容、作者和出版社。三联版的图书在读者中享有很高信誉,这是书店对出版物一贯从严要求、精选精制赢来的回报。80年代初,我在美国看到刚出版的《美国文库》,这是一套巨型美国名著丛书,所选皆为美国文化名人的传世之作,经精心编辑,是目前最具权威和学术价值的版本。美国一个非营利的机构在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为本国文化作了这样一次梳理总结,加之装帧典雅庄重,堪称书中精品。不料回国后却惊讶地发现,三联已经与美方联系成功,正在雄心勃勃地筹备出版。这种眼光和速度看来正是三联能源源不断提供新书达到新品位的秘诀,也是三联能成功地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达到面对迅速商业化的图书市场,三联书店肆力于学术,敢为人之先,不久又推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在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与海外学界的合作方面又走出新的一步。丛书至今已出版5辑,40余种,每种印数上万,将中青年学者在学术园地里孤寂耕耘的成果奉献给了社会。在与三联的合作中,我深感编者的认真执著,令人敬仰。显然,三联的成功得益于这样一支编辑队伍,他们将出版好书作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终生事业来做。
1996年,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开业,它一改国内传统的书店经营方式,店面宽敞、环境优雅、品种齐全,京城的闹市中又多了一个读书人喜爱的去处。在这里不仅能对当前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一目了然,随意浏览选购,还能会友喝咖啡,坐而论道,愉快地消磨上半天。只是不知“三联咖啡”最后选定了没有?
三联的好书不胜枚举,三联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就我所知,三联也是国内最早实行版税制的出版社之一,在知识产权方面最早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既保护了自身的利益,也公平地保护了作者的权益。对三联而言,优秀传统的继承也许正是体现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之中。